彭小盛

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ART FRONTIER 展评 盛梅冰:观潮与信|艺术汇-798艺术

ART FRONTIER 展评 盛梅冰:观潮与信|艺术汇-798艺术
《个园》 90x120cm 布面油画 2012年
盛梅冰先生作为南京艺术学院油画系第一届毕业生,近50年来一直在坚持不懈地从事这个系统的研究和创作。
在访谈起初,我们一直在围绕油画在15世纪产生的一些成因和这种材料与东方文化的相遇经历恐龙革命,来讨论此次展览盛先生创作的一些原始起点。之后我们开始围绕展览作品中的内容展开对东方园林,东方山水(特别是江南水墨艺术在中国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来谈论传统文化架构的一些特征。最后与盛先生围绕油画中现实主义一脉谈论这个系统如何突破的问题风间准。
《观潮》110x80cm 布面油画 2018年
第一个问题在于要回答的是东西文明的相遇不仅是意识形态的异质化相遇,也是不同媒介材质的遭遇和相互借用航班蛇患。在对媒介保存的永恒性这一问题上,西方人一直与东方的古人有着一些出入。15世纪油画的发明满足了欧洲人记录瞬间的愿望,利用透视学的客观性和油性颜料的抗氧化性能,使得一瞬间的场景变为永恒。油画的发明人扬·凡艾克利用日晒亚麻仁油的方法,使得油脂产生化学惰性,矿物质颜料研磨细筛后被保存在这种惰性油脂里。这样的做法使得油画保存期异常长久,色彩即使经历几百年依然能保持鲜艳。《阿尔诺芬妮夫妇》成为艺术史中记录经典瞬间的典范作品。扬·凡艾克利用画面中尼德兰地区特有的凸面镜使得整个场景在透视消失点上又再度延展。镜像对于欧洲文化的影响非常特别,从古埃及到万神教时期的罗马,再到基督教统治下的欧洲,镜子在日常中扮演的宗教意义要大于实用意义。在《阿尔诺芬妮夫妇》作品里,镜子与绘制在镜框上的圣经故事和镜子旁的手持念珠包含了基督教对信徒的两种不同的训诫形式,一种是文学式的,一种是抽象式的。
与西方人不同的是,自从水性墨汁和纸张出现后,艺术家和工匠们再也没有对这种材质进行本质性的改动,就像东方人居住的复合五行的房子,材料大量保持自然的原生状态。对于东方人而言,绘画不是镜像的投射而是意像的重复超级灵气,是带有上层统治意志和古代伦理趣味的图像,是少量知识分子精神游戏的产物。所以东方的绘画不是写实的,不是映照的镜像,山水画有其程式化的一面,这是自然主义的浪漫修辞和符码李绮虹。在此处东方精神强调的是作品对主体的塑造和演变,精神通过时间细密劳作而羽化,这与东方式精耕细作是相似的。对于大量科举取士的人而言,精密复杂的程式化语言成为人生试炼的第一步,这与山水画的程式化相得一章。
《寒食》 100x150cm 布面油画 2012年
这重同构,在1905年被废弃之后,中国相对唯心的精神试炼与科学发展之间出现了割裂,同时随着洋务运动的发展,原有的大量从事科举的学子需要重新分类,并进入分科化的科学应试。因此艺术领域变革也逐渐呈现,水墨在民国时期受到西画冲击,以往的文人绘画逐渐被解构了,应对时代危机时,出现了一个综合性的名称“国画”。事实上国画囊括的种类非常多,像在宫廷和民间非常受欢迎的工笔,在官僚和文人之间比较受欢迎的写意水墨。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静水久,身处战争年代的国画更是经历过自身的改革,并在改革过程中也在努力寻找现代考古学带来的艺术营养。
在盛先生的创作中也能发现,艺术家对古董(假山石,庄雯如卧佛雕刻)和古代绘画经典构图的运用,并对扬州个园的描绘亦有着文化研究性质。扬州个园占地50亩,建于清代中期,为两淮盐业商总黄至筠在明代寿芝园旧址所建。院内称有竹万杆,因此而得名个园,园中以不同色假山石造春夏秋冬四景,体现出江南私家园林巧思妙想。中国园林体现出东方人对自然和建筑独特的审美特征,不同于西方巴洛克建筑,以崇高,升腾的视觉立面见长,善于塑造石头构件,在精雕细磨中累积建筑,东方建筑往往依自然之势而建,崇拜幽静通灵,观景也总是以半掩曲折的方式,不像西方以定点透视以全景观式景象示人人鬼情缘。从这个角度我们也可以看到盛先生的创作总是以景寓意,以物写境,画面中不在强调单个个体的表情而是将不同角色组合成为画面的整体构成。这种画法与早期盛先生学习的苏式和法式绘画方式,已经不在一个语境里。特别盛先生在谈论法国艺术时特地谈到风景画家莫里斯·郁特里罗,比较二人能看到,某些相似之处,同样喜欢描绘自己生存的城市,也喜欢表现自然风景,笔法上并不细腻的笔触反而能皴擦出时间的沧桑感。不同的是,郁特里罗的作品更加注重色彩的对比和形式感的营造,而盛先生的作品总是将色彩压低,在灰度中抒情。
《龙潭港码头》 80x100cm 布面油画 2014年
除却风景和园林,展览中也出现了工业码头,乡镇工地,农民,等等现实场景,这些场景提醒着观众中国的油画传统依然承接着五四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邱一平。在这些题材中,显然已经没有了古典园林和国画式场景或风景的意蕴,虽然这些作品在场景的描绘中依然采用了斜45度角的俯瞰式视角,而人物则采用的是平视方式。但在采访中,盛先生更加在意的是这些场景的建筑方式,商业带来的喧闹,从西方引入的包豪斯建筑被滥用了,功利主义中找不到人对物的尊重,杂乱的现场当然是引人不快的,但依然是现代进程中不可避免的,在无序中,艺术家依然在捕捉时代痕迹与历史的关联。
《翻建旧宅》 60x80cm 布面油画 2014年
文:李旭辉
图:索卡画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