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小盛

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Austria) 欧游杂记(十)维也纳,奥地利(Vienna,-细雨湿声

Austria) 欧游杂记(十)维也纳,奥地利(Vienna,-细雨湿声

维也纳出名的是啥呢?古典音乐,歌剧和咖啡馆文化。这里是希特勒的故乡,是影响欧洲政治几百年的哈布斯堡王朝的大本营,也是莫扎特和茜茜公主重要的居住地。
来之前有人曾给我警示:维也纳老下雨。到的当天,果然阴雨。要知道,自从离开英国踏上欧洲大陆以来,每天都是晴天。上网一查,维也纳近乎一半的日子都在下雨。难怪咖啡馆文化好了,下雨天不方便到处乱逛只好在咖啡馆里坐着。
每月下雨天数。中间的线是15天。

好在就住在火车站旁边,顶着雨没几步路就走到了。
很庆幸第二天是个晴天。气温也很温和,我心情很愉快地去探索这个城市。
很快的,这个城市让我感受到了它对歌剧的热爱。多听歌剧,利尿利便。(注:上方黄色的牌子上的字的意思是:歌剧厕所。厕所里不停地在播放着歌剧。)

我接着走。在一个红绿灯口,红灯变绿的时候最完美控卫,我正要穿过马路,一看,咦,这是什么情况?难道是说这个灯的时候只有两个人一起才能过马路?

毕竟人生地不熟,凡事要小心,要是乱穿马路吃了罚单那多不好。再等等。绿灯转红。再转绿的时候总该是只有一个小人了吧?等啊等,终于转绿了,竟然还是两个小人手拉手中间加一颗爱心。我心里焦躁起来,这样下去要等到什么时候啊。正在此时,我发现旁边有个妹子,她也站住不走低头看着手机,我想她也一定是被眼前的景象给困扰了吧。虽然有点不好意思,但是我想过马路要紧宝蓝街,要是再迟疑下去又要变红灯了,于是我上前很有礼貌得说道:“一个人出门真是不容易,要不,咱俩搭伙过个马路”?妹子把目光从手机上移开,斜斜瞅了我一眼,轻启朱唇,说道:”泥奏凯“。我一听之下,当真是羞愤交加,有什么话你不能好好说么,我再也顾不得许多,冒着吃罚单的危险,大步过了马路。
与捷克不同,奥地利从来没有当过社会主义国家,所以经济上感觉要领先一些,而且使用欧元。街上虽然人也多,应该大半也是游客,但是却不像布拉格旅游商业气息那样重。
这是霍夫堡皇宫(Hofburg Palace)。曾是哈布森堡皇家居所,现在相当于是奥地利的白宫,为总统的居家办公所在地。里面还有一个茜茜公主博物馆雪默丁格。

一瞥咖啡馆文化。不下雨的时候坐在户外确实很舒服。除了咖啡,咖啡馆通常还出售蛋糕,以及一些其它简单的食物。

圣斯得望教堂(St Stephen's Cathedral, 德语Stephansdom)可以说是维也纳的标志,也是城市的中心。莫扎特就是在这里举行的婚礼。

这座建筑是不对称的。以前也曾提到过,哥特式的建筑实在是太费时间了。这座教堂前前后后也修了几百年。本来北塔(上面图片左边部分)是准备跟南塔一样的(右边部分),结果实在是修不下去了,就半路封顶了条子骇客。现在大概是南塔高度的一半。
南塔是可以爬到顶部的,一共是343级阶梯。据说可以看到非常美的维也纳全景,不过我没有去尝试。南塔顶部长期是城市的火灾观察站(直到1955年)。晚上住人,一看到城中哪里起火了,就拉钟。
在教堂附近的一个院子里,看到一群人挤在一个小窗户面前围观。

他们在看什么呢?原来这里是莫扎特在维也纳的第一个住所的一部分,现在这间小屋子是一个小小的音乐厅,每周周四到周日在这里会有音乐会。这大概是维也纳最小的一个音乐厅了吧。

座位很少据说也很抢手。要是想了解更多或是订票可以搜索“Concerts in Mozart's House”。
可能由于希特勒本是奥地利人的缘故,纳粹在德国得势之后,奥地利很快成为纳粹德国的一部分。对于他们在二战中扮演的角色,奥地利人很惭愧。街上有一处纪念碑,是一个匍匐在地上的犹太人,他身批铁锁,手里拿着一把刷子在清理街道。这是用来纪念在二战前后受到残酷对待的犹太人群体,也是奥地利对自己民族所犯罪行的一种忏悔。

二战结束之后,奥地利如同德国一样,被英法美俄的军队占领。但是它比德国幸运,因为盟军把它当作被纳粹德国占领的国家来对待 -- 某种程度上是受害者,而不是作恶者。在1955年的时候,奥地利获得了独立,条件有三:
永远是一个民主国家
永远不会成为德国的一部分
永远保持中立,由于这一条,它不属于任何军事组织,比如北约。北约的飞机一定要绕飞,不得经过奥地利领空。
从1939年开始,每年新年的时候,维也纳会在金色大厅(Musikverein) 举行新年音乐会。现在的新年音乐会会同时向世界上很多国家进行直播。平时的时候,每天也有音乐会。既然到了这里,我也附庸风雅得买了一张票。
金色大厅的外面。

音乐会开始之后,不允许照相,虽然有人还是会忍不住举起相机。工作人员只能忙碌地不停提醒照相的人。戴帽子的也被要求摘下帽子。演奏中途的时候有人想上厕所都被拦了下来。音乐会上下两场,中间十来分钟休息。
说实在的听到下半场我听得有点走神了。忽然间,发现曲子变成了S.H.E.的《不想长大》。这是什么情况?不至于中国游客团已经强大到可以影响到古典音乐会的曲目了吧?事后一查,才知道原来《不想长大》高潮部分的旋律是取自莫扎特的《第40号交响曲》。原来我对古典音乐知道的比我想象中还要多那么一点点。
这张照片是演奏结束了之后照的。

第三天本来满心想更多得逛逛繁星之舞,但是最靠后的一颗牙齿越来越痛起来,三年多前拔智齿的时候医生对我说:这个挨着智齿的也松了,不如一起拔了吧,不然以后迟早给你惹麻烦。我没听,没想到现在忽然这么痛起来,让我诸事无心,只好找了家咖啡馆坐着,应景得看看跟茜茜公主相关的东西。
有一个关于她的经典电影三部曲:
茜茜(Sissi, 1955)
茜茜--年轻的皇后(Sissi-The Young Empress, 1956)
茜茜--一个皇后的宿命年代(Sissi--Fateful Years of an Empress,1957)
但是只看了第一部,没有能找到第二部有中文或英文字幕的,因为对话是德语,没字幕没法看。
茜茜公主的故事是一个典型的婆媳关系不好造成的悲剧,虽然她的丈夫Franz Joseph一直很爱她。Franz(1830-1916)在位68年(1848-1916),比康熙还要长。是哈布森堡王朝的倒数第二位君王 -- 最后一位是他的侄孙仅在位两年。这个人勤于朝政,降谷零算是一个矜矜业业的好皇帝 -- 据说他每天早上三点半起床干活干到晚上符咏梅,地地道道的劳模啊。他的头衔包括奥地利皇帝,匈牙利皇帝,波西米亚皇帝,等等。其头衔全称就是一个维基百科页面,请见词条“Grand Title of the Emperor of Austria”。跟他比起来,龙妈Daenerys Targaryan那六七个头衔算是小巫见大巫了。
茜茜公主和维也纳宫廷不和,一方面是她生性爱自由,受不了宫廷礼仪那拘束的一套,另一方面作为皇后,皇家最希望的就是她赶紧生个儿子,皇位好有继承人,于是她从结婚就接连怀孕,偏偏还连生两个女儿,生了孩子婆婆又不让她带,这个只要是正常人肯定就受不了啊:这不是把人当成生殖工具么。后来第三个孩子是儿子,好不容易长大了到31岁的时候却自杀了。这真让茜茜公主崩溃。她自己九年之后遇刺身亡。
茜茜公主是诗歌爱好者,是海涅(Heinrich Heine, 1797-1856)的粉丝。 她称海涅为导师(Master)。一本书里曾这样描写茜茜对海涅的崇拜:“Elizabeth revered Heinrich Heine, never travelled without having his complete work of 22 volumes on her in a trunk and she considered herself being Heine's diciple, calling him her Master” -- “茜茜崇拜海涅。她每次外出旅行,总是随身携带22册的海涅全集。她把自己当作是海涅的学徒,称海涅为她的导师”。
在讲柏林的时候我们也提到过海涅。他的书被纳粹烧了因为他说“烧书的地方迟早要烧人的" (Wherever they burn books, in the end will also burn human beings。)
茜茜公主一生在日记中写作了大量的诗作。但是当她的儿子在1889年自杀身亡之后,她就再也没有写过一首诗了。在1990年,她把自己的诗作仔细装订好,并且做好指示,在她去世之后会将这些诗作及其备份交给她的兄弟和一些好朋友。并且嘱咐他们将这些在60年后(1950年)寄给瑞士联邦政府的总统。茜茜的诗作由此传世,包括了诗集《北海之歌》(Songs of the North Sea),《冬日之歌》(Winter Songs), 等等。读这段故事,当真是“一切就像是电影,比电影还要精彩”。
下面这首诗是《北海之歌》中的篇章,读完之后很有把《北海之歌》找出来读的冲动。原文大约是用德语或匈牙利语写作的,我看到的是英文版。
I am a seagull, of no land
I call no shore my home
I am bound to no place
I fly from wave to wave
简单翻译如下:
我是一只海鸥,不知属于哪儿
哪片海岸也不是我的家
哪儿也不能让我驻足
我从一朵浪花飞向另一朵
这是本公众号的第26篇推送。26是个很特殊的数。它减一是一个完全平方数(26-1=5*5), 加一是一个完全立方数(26+1=3*3*3)。在众多正整数中26是唯一一个具有此性质的。费马首先发现此定理,并且用它来调戏海峡对面的英国数学家。调戏的原文现已散佚,我想大概是这样的:“我上小学的儿子有道回家作业不会做,你们帮忙看看?” 英国数学家们都不会做,只好气得大骂“那个可恶的法国佬”。
我感谢每一位阅读本公众号文章的朋友。对于你喜爱的文章,我感谢你的点赞,赞赏,留言和转载。与你们的分享和交流为我孤独的旅途(短的如欧洲之行,长的如人生)增添了很多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