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小盛

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Biu!穿越回老时光,原来无锡人的除夕是这么过的……-无锡博报

Biu!穿越回老时光,原来无锡人的除夕是这么过的……-无锡博报


夕来了。
——一年中的最后一天。
老发头里,无锡人的春节怎么过呢?跟着小话梅一起看看吧!

门神和春联
在除夕节俗中,首先要提到贴门神和贴春联。
门神和春联的来源,是同出一源,和一种树木有关,那就是桃木。在古人的信仰崇拜观念中,认为桃木具有一种制鬼辟邪的神奇力量。于是人们便用它来为自己镇宅守户、驱鬼避邪。
旧时在吴地如苏州一带,以桃花坞木刻门神最为受人欢迎。在北寺、桃花坞有买卖门神的集中交易市场,多有远客专门来此求购。人家买来后,于除夕夜分换下旧门神,贴上新的门神像。
门神之后,又有春联。从前在吴地,除夕之前的一二十天,各家各户便开始准备春联了。有文化的人自己写,不识字的人则请人代书。
准备好的春联,要到除夕这天才张贴起来。门上的春联一般要贴两付:两扇门心贴一副,多为四五字句;两旁门框上贴一副,多为七字句。
联语或文雅,如“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聿修厥德,长发其祥”、“物华天宝日,人杰地灵时”、“天恩春浩荡,文治日光华”;或通俗,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年丰人寿,国泰民安”;门楣上或书四字成语的横披,或贴红纸大福字,或贴“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的横条;除大门外,其他如房门、祖龛、牛栏、猪圈、厨房等皆可贴联语。
此外还有各商家店铺前的春联,也莫不切题合景,尤富特色,如旧时在上海,旧书铺门上贴的春联是“阳和先到图书府,春色偏宜翰墨家”,“饮来佳味分三雅,醉后任歌惊四筵”是酒店的。

烧火盆
东村西村作除夕,高炬千竿照田赤。
老人笑祝小儿歌,愿得宜蚕又宜麦。
明星影乱栖乌惊,火光辟寒春已生。
夜深燃罢归白屋,共说丰年真可卜。
照田蚕
一堆堆用各种材料燃起的熊熊火焰,给寒冬的人们带来了温暖,给即将到来的新年增添了喜庆、红火的气氛,也象征着来年诸事的兴旺顺利,而农人们则以此来祈祝着来年谷物蚕丝的丰收。

打灰堆
说起祈祝,旧时吴地在除夕日还有两项很独特的节俗活动,即“打灰堆”和“卖痴呆”。
所谓“打灰堆”,是宋代流行于吴中的一种习俗:除夕夜将晓,鸡鸣以前,人们拿着棍棒击打粪灰堆,以此来祝吉祈福。
“打灰堆”的传说及习俗其实是反映了人们在辞旧迎新之际,希望来年能诸事顺遂的共同心愿,就是在多少年后的今天,人们在过年贺节时,不还在频频使用着“万事如意”、“心想事成”的吉祥语吗?但现实世界总是和人们的美好愿望有着一定的距离。比如说做父母长辈的,总希望自己的孩子个个都聪明伶俐,但偏偏“世传吴人多呆”。白纬玲我们不知这样的说法因何而起,有何根据,但在宋元时期确实有此一说。于是又有了这样的一个风俗:除夕这一天,儿童们成群结队地走街串巷,叫着唱着:“卖痴呆,千贯卖汝痴,万贯卖汝呆,见卖尽多送,要赊随我来。”
儿童卖痴呆

卜岁镜听
除夕这天,人们以祈祝的方式表达对来年的希望迸溅的拼音。希望到底能否实现?急切的人们希望能有一种更快当便捷的方法能预知未来之事,这其实是信仰民俗中各种占卜术应运而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所占卜的范围而言,“卜岁”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天桥区教育局。《清嘉录》引方鹏《昆山志》即谓:“岁朝或次日地海传奇,束薪于长竿为高炬,视光色赤白,以占水旱。”
此外,古代还有一项很特别的除夕占岁习俗,叫“镜听”,也叫“响卜”、“耳卜”,方法是于除夕先祷于灶神,怀揣一面镜子到街上暗听人言,以卜一年的吉凶休咎。
“镜听”之“听”可能是源于先秦的隐语及汉代的谶纬迷信,而“听”的时候必须用镜,则是因为古人认为镜子有洞见一切、真实无隐的特点。
岁暮进行了多日的除旧迎新的活动,也要到除夕这一天晚上才进入最后的高潮,这天晚上还有几项很重要的礼俗活动:
祭神敬祖
在除夕夜,要专门祭祀一些神祗。
一是井神,将一张井泉童子的神码置于竹筛内并祀以糕果茶酒,然后将其盖在井台上,叫做封井,到来年正月初三或初五开井。
二是床神,床神和灶王爷、灶王奶奶一样是一对,俗称床公、床婆,除夕夜用茶酒糕果于寝室祀床神,说是可求一年安睡;又传说床婆好喝酒,床公喜饮茶,故以酒祀床婆,以茶祀床公。此外,这天晚上还要把祖先遗像挂在堂屋,以供年初一拜先用。
画囤封户
清代苏州人袁景澜的《吴郡岁华纪丽》中载:“农家除夕闭门守岁时,竞以石灰画圈于地爬行天下论坛,圈中大书吉语,以祈丰稔。又画米囤、元宝于场,以祈年谷;画弓矢戈矛之形,以禳灾避祟。总谓之‘画米囤’。”
此俗在吴地各处农村普遍流行,无锡等地的农人,还要用石灰在门前、厕前等地画出一道道界限,以示财产得到安全保护,叫做“封门”、“封坑”。苏州等许多地方的人家此夜要在厨房水缸中存满水,并要埋炭墼于炉不使熄灭,放在卧室内,叫做“种火”。而在无锡,水照例是要挑满的,灶下的薪柴乃至炉火却都要出空,用以防火,这叫做“穷灶仓富水缸”。
年夜饭
除夕夜,家家聚宴,叫做分岁筵、年夜饭泰剧美人计,俗呼合家欢。这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至今盛行不衰的重要节俗,民间至为看重,届时全家团聚,无论男女老幼,都要参加宴会,长期在外的人,也要想方设法如期赶回家中团聚。
年夜饭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顿家宴女王进化论,食品丰富,种类繁多,鸡鸭鱼肉,应有尽有,其中的不少菜肴都带有“讨口彩”、求吉祥的意味,如苏州一带人家分岁筵中有肉圆,象征团团圆圆;蛋饺色黄形似元宝,寓招财进宝之意;青菜叫长庚菜;黄豆芽叫如意菜;另有叫“安乐菜”的,是“以风干茄蒂杂果蔬为之”,下筷必尝此品,因茄子一名落苏,落、乐吴语同音,取安乐之意;而同样叫“安乐菜”的,在上海是指豌豆,在南京则指干马齿苋。
守岁
吃过年夜饭,便是守岁。一家人围炉而坐,谈笑欢歌,小儿嬉戏,通夕不眠。守岁时,屋内还要点上一对大红蜡烛,生花报喜,红光四照,直接晨曦,叫做守岁烛总裁的废妻。
无锡人守岁到深夜,煮南瓜充饥,说是吃了可交“南方运”。晚辈向长辈行礼叫“辞年”;长辈把桔子、荔枝等放在盘中,置于小儿枕畔,叫做“压岁盘”或“压岁果子”,又用红绳串了铜钱,送给小辈,叫做“压岁钱”,吴存楷《江乡节物诗》中说:“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角枕自收藏。商量爆竹饧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孩子守岁难以熬夜,大人就往往以老鼠做亲的故事来哄骗孩子,说是深夜将有老鼠迎亲的仪仗可见。
当大街小巷沸耳盈天的爆竹声响起时,
新的一年来到了。内容来自无锡史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