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小盛

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石桥禅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 ——四平市脱贫攻坚综述之产业带动篇 产业扶贫-新农人传习所

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 ——四平市脱贫攻坚综述之产业带动篇 产业扶贫-新农人传习所

点击上方“新农人传习所”可以订阅哦
6月4日,伊通满族自治县小孤山镇街东村育肥牛项目分红大会在村部举行,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53户74人,每人分红594.6元。“感谢党和国家的好政策,让我们这些贫困老百姓受益!感谢党和国家的关心,让我们这些贫困老百姓感受到温暖!”在伊通小孤山镇街东村育肥牛扶贫项目分红会上,建档立卡贫困村民连连道谢。这是我市开展产业扶贫工作喜结硕果的一个缩影。
产业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力举措。只有产业发展起来了,才能实现持续增收,从而彻底拔掉穷根。贫困地区群众要脱贫致富,关键是靠产业支撑,没有产业支撑,脱贫就是一句空话。
“快谋划,切实可行;多谋划,多多益善;深度谋划,合理合规;科学谋划,合理布局”。我市在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伊始,就把产业脱贫作为重中之重,立足贫困地区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实施产业扶贫,有效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梨树棚膜经济和全国生猪交易市场;双辽杂粮杂豆、花生、地瓜,光伏脱贫全覆盖;伊通黄牛、梅花鹿……谋划推进特色产业扶贫项目,打造“一县一品”“一乡一特”产业扶贫格局。
党建引领——“菇”舞人心
贫困村大多基础差、发展难。贫困户又普遍能力弱,年龄偏大、文化素质不高,只能干技术含量低的活儿。而且传统农业产业本身就势弱,利润不高,带上贫困户,难!
什么产业能脱贫?这是基层干部和贫困群众最为关心的事。在脱贫攻坚中,我市每个建档立卡贫困村都结合本村实际情况,本着“投资少、见效快、风险低”的原则,依托农民合作社,采取 “合作社+贫困户”发展特色种植业,让资源更多的流向贫困村、贫困户,加快脱贫攻坚。
双辽市柳条乡厚俗村,王志军家的大棚里的鸡腿蘑已经采摘,他家的大棚里的蘑菇产量在同村里最高,仅此一项他家就已经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厚俗村的食用菌合作社于2015年4月动工修建,当年8月建设完工,共建6栋大棚,每栋大棚面积800平方米,总计4800平方米。项目在刚建设时,村党支部动员农户参与,习惯于传统种植玉米的农户对经营食用菌产生质疑,认为食用菌生产行不通,因此该项目在寻找承包户时,一直很少人敢于尝试,全村只有王志军一户贫困户承包了一栋大棚。
面对这样的局面,村党支部研究由党员带头领办,承包户向村里交承包费,其他贫困户不参与生产但参与分红合作入股的方式,并与丰合生态食用菌有限公司签订了回收订单。运行之初,在利润分配上,按照每卖一公斤蘑菇合作社提成0.8元,其中,35%是管理工资,15%是办公经费,20%是集体积累,30%是贫困户利益分配。随着成本回收,贫困户分配比例还会逐步提高。
看到王志军当年就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党员带头示范引领,为观望中的村民蹚了路。目前,“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N”的发展模式已在建档立卡的贫困村复制发展,成为引导村民致富,覆盖贫困户脱贫的有效载体。

棚膜特色种植,贫困户既分红又务工,一举多得。
优选“阳光”产业——助力精准脱贫
双辽市服先镇五一村73岁的农民樊兆昌家安装上了12块太阳能电池板,这是双辽市第一个光伏扶贫发电站。并网发电后,樊兆昌可以每月去农电局按照发电量取钱了,一想到这儿,樊老汉就乐得合不拢嘴。
光伏发电脱贫项目现已经广泛推广并推出了升级版。铁西区平西乡建设总投资332.08万元的分散式光伏发电项目,建设成后收益80%发展壮大贫困村集体经济,20%用于项目所在村房屋维修维护。双辽统筹推进47个建档立卡贫困村的集中可更换式光伏电站项目。按照“一户也不能落,一个人也不能少”的原则,通过精准识别,47个贫困村的一般贫困户全部纳入光伏脱贫项目中来,按照“统一建站、统一管理、统一分配”的运营模式,持续推进15兆瓦村级分布式光伏电站项目.目前,47个村的63座光伏电站已经全部并网发电,根据贫困户变化情况,进行动态的调控调配,确保收益分配公正合理,每年可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分红3000元,使扶贫对象得到长期稳定的收益。

昔日的“杂乱屯”成为今天的旅游新农村。
分散发展——精准到户脱贫
贫困户宋国清一家3口人,儿子在外打工,老两口体弱多病。通过与养殖合作社结对子,合作社为他家发放三组种鹅,5个月就收入6400元,在2017年他家脱了贫。
“一人富了不算富,众人富了才是富”。为实现贫困户产业脱贫全覆盖,我市充分发挥当地优势产业带动引领作用,对缺资金少技术、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的贫困户,为他们寻亲戚刘嘉楠,结对子,贫困户中有劳动能力且有意愿的贫困群众落实庭院养殖扶贫项目,有效地促进了贫困户脱贫致富。
鸿翔养殖合作社在创办初期遇到困难,得益于当地政府的创业帮扶走出困境。在脱贫攻坚大潮中,众多像鸿翔这样已经闯出一片天地的企业通过“合作社+贫困户”,成为带动贫因户脱贫的“助推器”。
对缺资金少技术、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的贫困户,由养殖合作社无偿提供种鸡雏、鹅雏、种猪和饲料,并全程跟踪进行技术指导,提供防疫等免费服务。搭建技术指导、信息服务、经验交流的平台,时刻为养殖户“把脉”“支招”,成品由合作社保底回收,确保贫困户获得稳定收益。
2016年,鸿翔还在王奔镇宝山村首创了“光伏+养殖”的产业脱贫新模式,贫困户不用搭建养殖棚舍,直接用发电的光伏板遮阴降温。不仅实现了光伏设施的多效利用,还能显著提高养殖效益。两年来,鸿翔合作社先后与190个村的8009个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养殖协议,共投放鹅雏55万只,回收成品鹅33万只,总收入达到1501万元,去掉养殖成本,户均实现增收1000元以上。

拿到分红的村民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平台+劳务+贫困户”——多元增收脱贫
“不想种地的,地不荒;不会种地的,流转之后土地收益稳定;没有工作的,还能提供就业岗位。”梨树县林海镇双山村的惠民专业合作社吸引4户农民入股经营,流转了13户农民的土地,已经建起了50栋大棚,种植面积10万平方米,每年两季种植香瓜和豆角,吸纳了30多户贫困户就近就地打工增收。惠民专业合作社每年仅用工费用就达40万元,一律优先录用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为一些因老人、孩子有病家庭陷入贫困,家中的劳力又因照顾老人、孩子而不能离乡务工的贫困户提供了就地就近务工增收的平台,贫困户就地就近务工,还不耽误顾家种地,年可实现增收近万元。
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培育做强合作社经营模式,归根结底是辐射带动贫困群众实现收入增加。抓住了增收问题,也就抓住了脱贫攻坚的“牛鼻子”。石桥禅我市在脱贫攻坚中,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引导农业产业化合作社、龙头企业在贫困村布局设点,通过“平台+劳务+贫困户”的模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群众在农业全产业链和价值链中获得增值收益。
乡村旅游——脱贫攻坚生力军
旅游扶贫以其强大的市场优势、新兴的产业活力、强劲的造血功能、巨大的带动作用。 以其锐不可当之势正成为脱贫攻坚的生力军。我市不仅有“四战四平”红色旅游;还享有 “中国二人转之乡”“中国诗歌之乡”“全国武术之乡” 等称号;农耕文化、民俗风情、休闲度假、生态种植、养殖体验、冰雪旅游等众多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旅游产业助力脱贫攻坚有着相当大的发掘潜力。
我市在规划三年脱贫攻坚计划时,就将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列为精准脱贫和推进乡村建设的重要途径。打造旅游+脱贫的景点模式,依托民俗发展朝鲜族特色餐饮及歌舞文化,关东民俗文化展示及体验、草原骑射;依托山水资源,发展水上娱乐、湿地观光、草原宿营,同时开发特色旅游商品,打造集观光、垂钓、采摘、“农家乐”等多位一体的旅游精品村。
宝山村,原名 “扎兰屯”,以前外地人戏称为“杂乱屯”,是个 260 多户、近千口人的小村庄,也是种、养、加、劳为主要产业结构的村庄。过去的宝山村,是远近出名的穷乱村,如今的宝山村,处处是宝,家家户户鲜花满地,整洁宽阔的道路,鲜花笑迎你的到来。
宝山村已经摘掉了贫穷落后村的帽子,把昔日的“杂乱屯”变为今天的旅游新农村。走进村子,一排排灰墙红瓦的房屋、整齐划一的砖院墙和铁大门映入眼帘,纵横交错的村路全部变成了水泥路和沙石路,房前屋后花草丛丛、柳树成荫。
在脱贫攻坚中,宝山村借助邻近一马树沙地森林公园的地缘优势,率先发展“农家乐”,在沿路两侧建设了采摘园、家庭旅馆、农事体验营等旅游项目。高标准打造宝山村通一马树沙地森林公园的旅游精品线、宝山生态公园、扎兰屯休闲文化公园和生态水系建设,已经迎来了远道而来的客人,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挣钱。乡村旅游除了土地流转、股东分红外,在用工、收购土特产等方面,优先考虑贫困户,带动贫困户销售农特产品,或务工就业增收,人年均增收3000元左右。
梨树县蔡家镇精心设计打造的一条旅游精品线已经粗具规模。柳条边边壕、边门修复完毕;关东农耕博物馆传播黑土地文化,与梨树黑土地论坛相互辉映;柳条边传统农耕文化体验园开园迎客,年接待旅游人数达到万余人。农耕博物馆不仅收取一定门票,更主要的是在这些园区、景点的带动下,相继成立以餐饮、娱乐、采摘和住宿为一体的“农家乐”旅游合作社。不论是旅游项目建设,还是旅游业带动的辅射经济,在用工方面都优先选用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村里的贫困户孙杰年龄偏大,外出务工常常被人“嫌弃”,村里就将为采摘园培育秧苗的“俏活儿”交给了他,让他足不出户每年可增收8000余元。旅游助力脱贫,不仅仅依靠一村一景,而是一个立体式的战略布局。我市通过挖掘文化资源,赋予旅游产业更强大的生命力,正不断加大旅游产业在脱贫攻坚中的贡献率。
脱贫攻坚是一项长期工程、系统工程。四平正举全市之力,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靶向治疗、精准施策,下足“绣花功夫”,补齐工作短板,真正将扶贫扶到“点子上”“根子上”,扶到老百姓的心坎上。
记者手记
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归根结底,脱贫致富要靠贫困群众自己的双手来实现。
扶贫资金用在刀刃上的同时,同样注重激发调动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贫困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劲头被调动起来,积极参与到特色种植、光伏发电等脱贫产业项目中来,“一户也不能落,一个人也不能少”不仅是政府部门的脱贫攻坚原则,也应成为贫困群众小康路上不甘落后的动力,从内心发出小康路上决不掉队的呐喊。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实现让贫困群众真正脱贫的目标,不是简单地解决贫困群众的生活上的基本问题,要想让他们彻底脱贫,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以项目助推加快发展,以产业决胜脱贫攻坚”,“授人以渔”才是关键。
文章来源 | 四平日报
图片来源 | 四平日报
本期编辑 |魏延弟、王润晗、徐佳楠、李文书
文章中所有涉及图片为素材创新内容,不存在刻意抄袭。文中图片素材均采集自未作版权保护和为注明著作权信息内容,如存在图片侵权相关一切问题,需版权方特殊作出声明,否则我们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我们尊重原创,版权属于原创者,如有涉及版权等问题,就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