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小盛

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石头村发财记蒙汗药:小说中走出的麻醉剂-田博士乐学医考

蒙汗药:小说中走出的麻醉剂-田博士乐学医考


相信读过历史公案、武侠小说的人,
对蒙汗药必定不陌生,
但是它真的具有奇效吗?
蒙汗药是否等于医学中的麻醉剂呢?
让我们来揭开蒙汗药神秘的面纱吧~
“蒙汗”含义与方药
明、清小说与医药相关的内容中,蒙汗药出现的频率颇髙。《水浒传》经典章节“智取生辰纲”:晁盖等用巧计将蒙汗药撒入酒桶,赚得杨志手下争饮药酒,结果杨志一行就在晁盖等人“倒也、倒也”的嬉笑声中瘫软如泥。蒙汗药的神奇,令每一个初读《水浒传》的人感到新鲜。
蒙汗药究竟是真是假?既是小说家言,不免虚构,但虚构亦以真实生活为基础。蒙汗药确实在中药里存在,但其神奇之力,实得益于小说家的生花之笔。本文从医药角度说说蒙汗药的来龙去脉。

蒙汗药能使人在短时间内失去知觉、痛觉或活动能力,在医药学中属于麻醉药。清·王翊《万全备急方》在“中蒙汗药毒,冷水解之”条下注曰:“蒙汗,俗名麻汗”。这里出示了蒙汗药的一个别名。麻药是古代麻醉药的通称。“麻”有令人麻木、麻醉的意思。这一别名很明了地指出了蒙汗药的特性。
后世小说家亦有提到“闷香”,“闷”确实具有闷倒、麻醉的意思。因此,从音韵角度认为“蒙汗”是“闷”的反切,言之成理。再者,民间的秘密药经常使用“反切”来隐晦其名,因为民间借“隐语以秘其方也”。因此民间用“蒙汗”来隐指“闷药”,并非无理。
那么,小说家笔下的蒙汗药究竟是实是虚呢?古人对此也有讨论。例如明·郎瑛《七修类稿》就曾谈到他个人对蒙汗药认识的转变:“小说家尝言蒙汗药,人食之昏腾麻死,复有药解活,予则以为妄也。”但他读了宋代关于押不卢、草乌、曼陀罗花麻醉作用的记载之后,才改变看法:“据是则蒙汗药非妄!”

清·俞樾《茶香室丛钞》根据明·魏浚《岭南琐记》关于曼陀罗的麻醉记载,认为“此药今尚有之,即小说家所谓蒙汗药也。然可以治喘疾,其法用吸烟之筒,即杂置烟内,吸而食之,初试颇有效。”但上述肯定蒙汗药存在的意见都是文人根据前人笔记推断而来,究竟医药书中有没有蒙汗药的记载、古人是否真有用过蒙汗药的体验呢?
在医书之中,这“蒙汗”一词的出现,可能数《普济方》最早。该书曾用白扁豆“治蒙汗毒,目瞪、口不能言、如醉。”这里记载的蒙汗毒症状,和《水浒传》描写的情景非常近似,但却没有出示蒙汗药的方药组成。历史上首次记载蒙汗药组成成分的本草可能是明·梅得春《药性会元》。该书”羊踯躅“条下记载:“味辛,温。有大毒。其花似萱草花,甚不可服,误则令人颤抖,石头村发财记昏倒一昼。如用,可拌烧酒蒸三次,即无虑矣。同它罗花、川乌、草乌合末吴旻霈,即蒙汗药。”其中的它罗花就是曼陀罗花。但梅氏介绍的该蒙汗药主要用来治疗风邪疮毒疼痛及痛风,并无麻人记载。昏倒是作为其毒副作用。
此后清·张中和《资蒙医径》在“蒙汗药”方名之下,详细地介绍了蒙汗药的组成、用它麻醉动手术的详细过程、服用后药力发作的时间、解除麻醉的方法等。张氏的“蒙汗药”方为闹扬花(即羊踯躅)、川乌、草乌、瓦龙子、自然铜、乳香、没药、熊胆、朱砂、麝香共10味药,为极细末,“用热酒调服,乘饮一醉,不片时浑身麻痹”,就可以动手术了。其麻醉的效果主要是“痹麻肢体,经一日夕方醒。浓煎甘草汤灌饮即解。”张氏介绍此方主要是用于军阵外科,可以对锋镝、箭头、弹子所伤进行手术,并不是用来麻人窃财。此外,该书用于外科诸恶毒止痛的“铁布衫”又名蒙汗药,“少服则止痛,多服则蒙汗。”由此可见,蒙汗药并非是小说家杜撰。在医药书中,确实有蒙汗药,但都是用于战伤外科或痈疡止痛等治疗正途。

从医药学的角度来看,蒙汗药只不过是历史上众多麻醉药之一而已。其名称大约产生于南宋至元代。蒙汗药虽然很早就被用于非医疗目的,不是打家劫舍者的专利。运用蒙汗药最多的还是医药家,因为它们是外科手术最好的麻醉剂,也是某些痛症最好的止痛药。早期的蒙汗药多撒进酒中或拌入饭中,清代的闷香则采用烧烟的方式。这种闷香医家不用,只见于小说人物施行。但确凿证据表明,清代曾有歹徒将蒙汗药放进烟草里,使抽烟者迷倒作案。
历代医药书及非医药书所记载的蒙汗药方,其中所含药物有多种。同名的蒙汗药方,药物组成也各不相同。因为只要是具有麻醉作用的药物都能用于蒙汗药,所以日后需进一步探讨具有麻醉作用的药物及其发展历史。
本文转载自大象医友会,原文摘自《药林外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查看更多往期文章,请点右上角
选“查看公众号”——“查看历史消息”。
有关于中医中药临床心得想和大家分享,
请给邮箱443731397@qq.com投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