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小盛

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石油工人之歌艾灸的8个要点,全学会,你就算入门了!-艾学堂订阅号

艾灸的8个要点,全学会,你就算入门了!-艾学堂订阅号


艾学堂——艾灸学习的天堂
《尔雅》谓艾为冰台,李时珍《本草纲目》引晋张华《博物志》云:“削冰令圆,举而向日,以艾承其影则得火,故名冰台。”可见冰台一次镌刻着冰艾取火施灸的古老信息,提示艾灸治病,由来已久。
艾灸除治病外,千百年还被用于养生延年,称作“保健灸”或者“长寿灸“古人很早就发现了艾灸的保健作用。早在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就提出”灸则强食产肉“表明灸法能增强食欲,生长肌肉,使身体强壮。常用保健防衰穴位。
1保健灸
艾灸保健防衰的常用穴位,主要分布在任脉腹部、足阳明经小腿部以及背腰部膀胱经穴。
艾灸的保健防衰老选穴有相对的特异性,艾灸防衰老的古代文献中,以任脉的神阙、关元、气海,督脉的命门、大椎,膀胱经的膏肓、肾俞、志室,胃经的足三里最为常用。
特别是气海、关元、膏肓、足三里四穴,俗称人身四大强壮穴。
关元、气海、神阙位于下腹部,是人身原气所居之处。原气者,五脏六腑之根,十二经脉之本也,故灸以上三穴能补原气、益下焦、壮肾阳、填精髓。
正如《针灸资生经》记载:“旧传有人年老两颜如童子者,益每岁以鼠粪灸脐中一壮故也。“
窦材推崇关元穴的歌诀说:“一年辛苦唯三百,灸取关元功力多,健体轻身无病患,彭祖寿算更何如“(注:据《国语和《史记》记载,彭祖确有其人,以长寿著称。晋代医学家葛洪撰写的《神仙传》特别为彭祖立传。书中所说的彭祖在殷末时已活过七百岁不老)。
2命门
命门、肾俞、志室三穴同平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肾俞者,肾之精气输注于腰部的腧穴也。命门位于两肾之间。志室与肾俞同水平。三穴都能补肾壮阳、强筋壮骨。
命门穴,为人体的长寿大穴。明代医家张景岳《类经图翼》中云:“凡用灸者,所以散寒邪,除阴毒,开郁破滞,助气回阳,火力若到,功非浅显。主治肾乎虚腰痛,赤白带下,男子遗精耳鸣,手足冷痹挛疝,惊恐头眩,头痛如破,身热如火,骨蒸汗不出,痃疟瘼疚,里急腹痛等。”
明代医家赵献可在《医贯》中认为,命门为人身之大主。强调了命门在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指出人的发育过程,先有命门,而后生成五脏六腑,命门为十二脏腑之根,为生命之源。具有温煦、推动五脏六腑之阳气的作用。尤其是脾胃,更需要有命门之火的温煦,才能发挥正常的运化功能。
灸疗命门之穴,则可直接温补命门之火,达到强化人体阳气之目的 。
3大椎
大椎位于颈部第七颈椎棘突下,是手足三阳经与督脉的交会穴。督脉者,阳脉之海也。故灸大椎能补全身之阳气而益命门之火。
大椎穴传统中医称它为“诸阳之会”,是人体的“阳中之阳”,并且还地处人体战略要地,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果大椎穴不通,将会堵塞7条经络!而且是督脉、膀胱经、大肠经等重要穴位,它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4膏肓
膏肓在背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旁临肺俞、心俞、厥阴俞,能补肺宁心、益气活血。正如《千金要方》所云:“膏肓穴无所不治。“
药王孙思邈后来评论时说:“时人拙,不能求得此穴,所以宿疾难谴,若能用心方便,求得灸之,无疾不愈矣。”这里所指的“此穴”就是膏肓穴。
药王孙思邈艾灸养生高寿102岁。并在《千金方·杂病论》中说:“膏肓能主治虚羸瘦损、五劳七伤及梦失精、上气咳逆、痰火发狂、健忘、胎前产后等,百病无所不疗”。
历代医家多认为,膏肓穴有补益虚损、养肺调心的作用,临床上多用于治疗肺气虚弱所致的咳嗽、气喘、骨蒸盗汗、肺痨等病症;心气不足、心火上扰所致的癫狂、健忘、遗精等病症;各种原因所致的羸瘦虚损。
艾灸膏肓穴,可以把最深层的风寒湿毒瘀血灸出来。
艾灸膏肓穴的疗效很明显,也会让人很愿意去做:艾灸三两天肚子会咕咕响,气很足;体质偏寒的,可能有排寒反应,比如肚子或腿发凉。还有的可能会发汗或嗝气。
5足三里
足三里韩惠淑,古人灸之最多。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足三里是胃经的合穴、胃的下合穴,又是强壮要穴。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常灸足三里有健脾和胃、补益气血的作用。如《外台秘要》所云:“三里养先后天之气,灸三里可使原气不衰,故称长寿之灸。
足三里,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灸之能益气生血。
传统中医认为,艾灸足三里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且宫寒、慢性妇科炎症、卵泡发育不良,都用得上这个“明星级的穴位”。
大多数女性疾病的灸疗调理,都需要艾灸足三里。因为女性的生理特点,常容易出现气血亏虚的问题,而气血亏虚正是引发诸多妇科病的根源。艾灸足三里可调和脾胃,增强脾胃的“水谷运化能力”,改善女性的气虚血弱,这就能从源头上调理妇科疾病。
6艾灸次序
灸治时应遵循“先阳后阴,先上后下,先少后多”的灸治原则。
所谓“先阳后阴”是为了达到阴平阳秘、无亢盛弊端的目的;
“先上后下”是 指先灸头面躯干部后灸四肢部,或先灸头面与胸部后灸腹部和下肢部,因半身以上同天之阳,半身以下同地之阴,这样艾灸可以达到阴升阳降,水火既济的功效;
而“先少后多”就是初灸者刺激量宜先小后大,以便患者逐渐适应。
7灸误
艾灸因其简便廉验,艾灸养生保健沿用至今。现今中医热捧艾灸养生,满大街的艾灸养生馆,“有病补虚扶正,无病养生保健”,过犹不及,缺少辩证施用,艾灸误治可导致上火伤阴、失眠不寐症状,更可能引起严重后果。
1、艾灸导致变证
艾灸作为一种治病刺激方法,应和其他各种疗法一样,有其一定的使用范围和局限性,不经辨证,盲目使用,就有可能因误用灸法而致变证,古今医家对此多有论述。
外感热病
如医圣张仲景认为灸法以热治病,外感热病以火灸之则犯实实之忌,可致诸多变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就有7项条文涉及到太阳病灸误导致火逆等变证。诸多记载明示后人伤寒太阳证不宜灸法。
特殊的痈疽疖肿
再如,外科痈疽疖肿,古人多用灸法,然而并非所有痈肿皆宜灸治,如《神灸经纶》云:
“痈疖自外而入者不宜灸,……若少阳分野尤不可灸,灸之多致不救,亦有因灸而死者,盖虚甚,孤阳将绝,其脉必浮数而大且鼓,精神必短而昏,无以抵挡火气,宜其危也。”
《外科精要》亦云:
“脑疽及颈项有疽,不可用隔蒜灸,恐引毒上行。”
特殊的禁灸穴
古代医家还认为某些部位或腧穴是不可妄用灸法,否则也会出现变证。除了在历代针灸医籍中均列有禁灸穴外,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中专写:
“头不多灸策”,所谓“若不察其机而多灸之,其能免夫头目旋眩、还视不明之咎乎?:不审其他而并灸之,其能免夫气血滞绝、肌肉单薄之忌乎?”
更有《神灸经纶》:
“脑为诸阳之会,颈项近咽喉,肾俞为致命之所,俱不可灼艾也”,“臂脚穴,多灸脱人真气,令人血脉枯竭,四肢削瘦无力。石油工人之歌”等等。
需要指出的是,现代针灸文献中关于艾灸导致变证的记载较之于古代要少得多,这可能与现代艾灸临床使用与范围较窄、灸量较小、艾灸效果观察方法不一等多种因素有关。
2、艾灸导致晕厥
针灸临床,以针刺导致晕厥为多,其实晕灸在临床亦有所见,清朝吴亦鼎所著《神灸经纶》一书中载:
“(病人)或着火眩晕者,神气虚也,仍以冷物压灸处,其晕自苏,再停良久,以稀粥或姜汤与饮之,以壮其神。”
3、艾灸致残致死
众所周知,艾灸,尤其使用直接灸,导致皮肤灼伤、感染,形成灸疮灸疤,在古今针灸临床均十分常见,为此不少医籍对灸后护摄设专节论述,以防意外情况发生,即使如此,艾灸致残致死的情况仍有发生。
另外,在具体使用艾灸时,亦当如针刺时“手如握虎,如临深渊”,务必专心致志,观察病人,谨慎从事,以防其他意外情况的发生。
8艾灸注意事项
古人艾灸多有其禁忌,今人以遗忘不少。使得艾灸的使用越来越偏离本身治病的本质。
灸法,作为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具有相对安全、简便的特点,故而针灸界素有“针捷灸稳”之说。更有医家认为灸法无有禁忌,所谓“针者需师方行,艾灸凡人可施”,甚至于“不问寒热虚实悉令灸之”(《针灸问对》),导致灸法应用靡滥。然而,临床灸法使用不当,不但可出现意外情况,甚者可以致残或危及生命。
艾灸应用绝非百无禁忌,“不知宜忌,一概混施,非徒无益而反害之”,医者当有所警觉。所以非专业医师,热爱中医的同学临床使用灸法更要注意。
传承古法艾灸,普及大众养生
传承古法艾灸,普及大众养生
关注【艾学堂服务号】获取更多艾灸知识,穴位查找,对症取穴工具,还有往期精彩课程哦
老师微信 958795459